娱乐圈新闻
Baile Funk:历史、DJ Marlboro、声音 DNA、funk ostentação 与全球扩张
Baile Funk(常被称为 funk carioca)是一种源自巴西街头的 音乐风格与文化运动,起源于里约热内卢贫民社区的派对(bailes),形成于 20 世纪 80 年代末至 90 年代初。在 Miami bass、electro、桑巴以及非裔巴西节奏的交汇处,诞生了凶猛、嘈杂又具催眠感的声景——厚重的次低频、口号式合唱与直接的口语化演唱。随着时间推移,baile funk 先成为全国现象,随后更成为 流行音乐、EDM 与 “global bass” 的全球灵感来源。
简史
起源(80 年代末): 里约电台开始播放 Miami bass 与 electro;DJ 们举办 bailes——院落与街头派对,搭建巨型音箱墙(sound systems),把美国的鼓点模板与本地 MC 的说唱腔与葡语俚语融合。场景先驱 DJ Marlboro 与推广团队 Furacão 2000 搭建起派对、混音带与本地热曲的生态。
1990 年代: 形成自有节奏(tamborzão)、简洁但有冲击力的 808 鼓型,以及 MC 标志性的“呼喊式”演绎。Baile 成为贫民区重要的社交娱乐形式。
2000 年代: 在全巴西爆红;涌现醒目的 MC 与口号合唱,出现俱乐部/电台版本;国际艺人开始关注,合作迈向全球舞台。
2010–2020 年代: 区域分支繁盛——funk ostentação(圣保罗,炫富主题)、funk consciente(社会议题)、proibidão(禁忌/露骨歌词)、mandelão、150 BPM funk(加速、偏狂欢取向)、raste...
British Rap —— 街头、口音与社会文化现实主义之声。
British Rap —— 嘻哈文化的一支,自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在英国成形。与其美国根源不同,英式说唱在以下影响下发展:
本地街头俚语,
sound system 文化,
加勒比侨民群体,
英国电子舞曲场景。
其特点是独特的节奏感、鲜明的发音与口音,以及更强的社会关怀取向。
起源(1970—1980年代)
最早的英式说唱诞生在以下语境之中:
迪斯科与早期Electro,
雷鬼 sound system,
Dub 与 Dancehall。
录音作品受美国 MC 启发,但主题已转向本土,并呈现英式语言特征。值得一提的是,英国早已有浓厚的toasting(牙买加 Dub 派对上的 MC 演唱风格)传统。
80年代末,首批说唱乐厂牌与海盗电台相继出现。
1990年代——独立场景的形成
英式说唱愈发成熟并走向独立。 典型特征包括:
密集而精确的吐字与演绎,
阴暗、戏剧化的制作,
社会批评。
独立团队、本地 MC、公开 Battle 与俱乐部场景迅速壮大。
与此同时,Jungle、Garage、Drum & Bass的兴起,重塑了说唱的节奏与 Flow。
2000年代——Grime 的推力
虽说 Grime 是独立流派,但其崛起显著加速了英式说唱的发展:
更高的 BPM,
更具攻击性的鼓组,
犀利的合成器主音,
极其清晰的咬字。
Rapper 开始混合 Grime、Hip-hop 与 UK Bass。海盗电台(Rinse、Déjà Vu)成为新星的跳板。
2010—2020年代——主流化、认可与风格扩展
British Rap 进入全球排行榜。 制...
Happy Hardcore —— 90年代锐舞文化的超能量之声。
Happy Hardcore —— 一种快速、富于情感且充满阳光氛围的 电子舞曲子流派,于 1990 年代初至中期在英国兴起。其核心特征包括 高速 BPM(160–180)、浓郁的旋律感、“快乐感”合成器、chipmunk 人声(加速并升调的人声采样),以及标志性的狂欢(rave)欣快感。
这一风格成为早期狂欢文化的象征:霓虹美学、笑脸符号与舞池自由。与更具侵略性的 hardcore 不同,Happy Hardcore 更强调 快乐、正向与旋律性,同时保持飞驰般的节奏。
历史脉络
1991–1993 Happy Hardcore 的根基在英国的狂欢社群中形成,主要源自:
breakbeat hardcore,
early rave,
piano house,
jungle techno。
1994–1996 —— “黄金时代” 风格席卷:
Helter Skelter 与 Dreamscape 等派对,
电台节目,
英国早期厂牌(Reinforced、Kniteforce、Hectic Records)。
此阶段确立了典范音色:鼓点 break、钢琴元素、洗脑人声钩与升调人声。
90 年代末 受 UK garage、trance,以及后来的 hardstyle 影响,制作进入新世代。
2000 年代 Happy Hardcore 演变为:
UK Hardcore,
Freeform Hardcore,
Makina(西班牙),
Eurodancish Hardcore(德国/荷兰)。
标志性声音元素
速度
160–180 BPM,有时更快。
旋律性
明亮高亢的合成器线条、突出的...
什么是 Lowercase?超静音电子音乐的哲学、技法与历史
Lowercase 是声响艺术与电子音乐中的一种实验性流派,建立在超极简、几乎不可闻的声音之上。它以激进方式探索静默、物体的声学细节、噪声与纹理——这些在日常生活中常被忽略。Lowercase 不仅仅是安静——它聚焦于微观音频,并把听众的注意力转移到阈下(sub-perceptual)的声学事件上。
历史与起源
lowercase 一词在 2000 年代初由作曲家 Steve Roden 推广,他提出了基于下列素材的音乐观:
偶发的日常声音,
各类物体,
表面与材质,
微噪声(micro-noise)。
其专辑 forms of paper(2001)被视为该类型的典范。Roden 通过处理纸张摩擦声、放大微小细节并在时间上拉伸,使寻常之声成为抽象的声学雕塑。
该流派形成于以下领域的交叉处:
声音艺术(sound art),
极简主义(minimalism),
具象音乐(musique concrète),
田野录音(field recording),
microsound 场景。
它同样受实验派 ambient 的影响,并与 quiet music、deep listening 的美学对话。
声音特征
1. 几近不可闻的音量
Lowercase 几乎“迫使”听众贴近并集中注意力。
2. 微声元素
物体摩擦,
几不可察的咔哒声,
通风带来的共振,
灰尘落在话筒振膜上的噼啪声。
3. 激进的极简
事件最少——注意力最多。
4. 田野录音
常用工具包括:
接触式麦克风,
水听器(hydrophone),
超高灵敏度话筒单元。
5. 微观层面的处理
数字拉伸、颗粒合成、谐波滤波等。
音色谱系
Lowercase 作品中常见:
纸张摩擦,
织物沙沙声,
设...
Dubwise — Dub 美学:低频、回声与“版本”。DnB 与 Techno 制作指南。
Dubwise 是一种从 1960 年代末—1970 年代的牙买加 Dub 演化而来的音乐取向,后来也成为对曲目/现场 DJ 套曲的一种标签,强调 低频、回声、空间与「版本」(version)。如今该词见于雷鬼/达布、Jungle 与 Drum & Bass,以及 Dub Techno、Downtempo 与广义的 Bass 音乐中:所谓「dubwise」,意味着作品是以 Dub 的方式打造——低频深邃、节奏组「会呼吸」,并把效果器当作编曲的一部分。
简要定义
Dubwise 是一种「以 Dub 思维」创作的声音:极简的节奏组、占主导地位的低音、现场混音式的表演思路(分组静音/独奏),大量的 延迟/回声/弹簧混响,强调版本化(version、dub mix),以及把录音室技法当作乐器来演奏。
起源与演变
牙买加,1970 年代。 Sound System、B 面「version」以及录音室里的「DJ/混音工程师」,把原曲改造成器乐化的 Dub,在空间与节奏上进行激进重塑。
1980—1990 年代。「Dub 思维」迁入英国:Steppers 节奏、Dub 成为 Sound System 文化的骨干,随后影响 Breakbeat/Jungle;dubwise 常用来标注更温暖、回归根源的 Jungle 与 DnB 变体(雷鬼采样、Roots 低音、Ska/Rocksteady 弱拍氛围)。
2000 年代至今。 术语用法更广:dubwise drum & bass、dubwise techno/house、dubwise downtempo——凡是把低频、空间与「实时」效果演奏置于核心之处。
声音特征
低音为主角。 深沉、带歌唱性;有时是轻微饱和的次正弦,常常无需繁...
Lo-Fi:不完美美学、嘻哈与浩室。Lo-Fi 节拍配方(BPM)
Lo-Fi(low fidelity,低保真)是一种“有意不完美”的声音美学:保留下来的磁带底噪、黑胶的「灰尘」与噼啪声、过载话筒、家录小样与简洁和声。如今的 lo-fi 不只是录音质量的标签,而是一整套文化:从 lo-fi hip-hop / chillhop 与「study beats」到 lo-fi house、卧室系的 独立摇滚、梦泡(dreampop)以及 氛围音乐(ambient)。
什么是 lo-fi:本质与声音
把“瑕疵”当作色彩。 噪声、点击/爆裂、wow & flutter(微小转速波动)、窄带宽、温和的失真裁剪(clipping)。
极简与循环。 短循环、简洁的爵士和弦、重复动机。
温暖的动态。 更少刺耳高频、柔和低频、「被压缩」的响度——适合做舒适的背景。
居家质感。 触手可及的乐器:吉他、贝斯、简易打击垫、卡带录音机、复古合成器。
简史
模拟时代。 家用四轨录音机、磁带与 DIY 自行发行,早在数字工作站之前,就奠定了 lo-fi 的语言。
独立与卧室场景。 80–90 年代出现大批低预算的独立摇滚与梦泡作品,刻意追求「不打磨」的听感。
互联网时代。 2010 年代 lo-fi hip-hop/chillhop 崛起:24/7 直播、「学习/工作」歌单、VHS/动画美学;同时 lo-fi house 壮大——放慢的 house、粗糙鼓组与闷化采样。
分支与邻近风格
Lo-Fi Hip-Hop / Chillhop。 爵士和弦、采样律动、柔和 swing、70–92 BPM;偏器乐的「study beats」。
Lo-Fi House。 105–125 BPM,「落灰」...
Slow Motion House — “chug”、巴利阿里冥想与温暖律动,速度 90–108 BPM
Slow Motion House(也称 slo-mo house、chug,有时写作「drug-chug」)是在降速语境下的浩室与迪斯科的缓慢、催眠式分支。它更看重黏稠的律动与「电影感」氛围,而非舞池巅峰能量:密集的打击乐型、带有机感的低音线、模拟质感、迷幻合成器、民族/摇滚纹理以及冗长的过渡。
声音关键特征
速度:通常为 90–108 BPM(偶见 110–112)。
律动:滚动式中速(mid-tempo),强调 hi-hat(踩镲)与打击乐;踢鼓(kick)较 techno/house 更柔和。
低音:温暖厚实,常带“现场感”(Moog/SH 风格),短促循环的riff。
合成与效果:琶音、flanger/ phaser(镶边/移相)、磁带抖晃/颤音、宇宙感主音、加效果的吉他、印度/中东音色。
氛围:巴利阿里、迷幻、「夜间高速公路」,略带潮湿与复古包浆。
起源脉络
Balearic/Disco 再编辑(80/90 年代)奠定了沉思般的速度与折衷的素材来源。
Nu-disco 与 indie dance(2000 年代)带来更“现场”的低音与摇滚美学。
后朋克/EBM/Italo在低速上增添了冷峻与机械驱动。
2010 年代,Andrew Weatherall & Sean Johnston 的 “A Love From Outer Space” DJ 套曲稳定了这种美学(宣言:不超过 122 BPM,且常明显更低)。同时,Hivern Discs、Correspondant、ESP Institute、Multi Culti、Les Disques De La Mort、Permanent Vacation、Running B...
Big Beat — 断拍、放克与 90 年代的原始能量。
Big Beat 是一种在 1990 年代中后期兴起的、力量十足且适合舞池的 电子音乐分支,诞生于 断拍(Breakbeat)、嘻哈、放克 与 摇滚吉他即兴 的交界处。其典型特征:肥厚的采样鼓组、凶猛的低频、夸张的刮碟声、“脏”质感吉他、短促有力的声乐钩子,以及为大型舞池与音乐节舞台而生的失控动能。
简短定义
Big Beat = 「大场地音效」:沉重的断拍节奏(通常 115–135 BPM)、过载的鼓与低频、放克与摇滚采样、华丽的 break 与 drop,常伴随刮碟与说唱式人声元素。
历史与语境
根源(1980 年代末 — 1990 年代初)
断拍与嘻哈奠定基础:切片鼓循环、取样文化与 DJ 思维。
放克 与 灵魂乐(60–70 年代):取之不尽的律动来源(鼓点、铜管、吉他 chops)。
摇滚与朋克注入冲劲与“现场感”——从强硬的吉他即兴到嘶吼采样。
酸性浩室 与 大房型美学:滤波、扫频与推至高潮的 “pump” 时刻。
英国场景爆发(1994–1999)
布莱顿:围绕 Big Beat Boutique 俱乐部之夜与 Skint Records 厂牌,形成了标志性的“肥厚”音色(Fatboy Slim、Midfield General、Bentley Rhythm Ace、Lo-Fidelity Allstars)。
伦敦:Heavenly Social 俱乐部与 Mo’Wax/Wall of Sound 的推动;The Chemical Brothers 以凶狠的 break、酸音色与摇滚采样巩固了审美基调。
主流化:电台热播与 MV 高频轮播&mda...
Dark Ambient —— 声音的黑暗建筑:历史、美学、技法、关键人物
Dark ambient 是 后工业 与 氛围音乐 的一个子流派,建立在缓慢的无人声持续音(drone)、深邃的次低频、绵长的混响与多样声学纹理之上,营造出从荒废大厅到地下密室的空间感。它于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在欧洲成形,作为氛围音乐的“黑暗”分支,迅速发展出独立的美学与创作群体。
听起来怎样
基础:拉长的 drone、噪声底垫、几不可闻的泛音、稀疏的打击点、耳语与现场环境录音。
音色:偏“冷”的合成、颗粒化采样、遥远的闷击、电流嗡鸣、空间的空洞共振。
效果:不是抚慰,而是抽离与“时间放慢”;这种音乐创造的是一个场所,而不是一首歌。
源流与发展
1980 年代之前:前提
1970 年代的太空氛围与极简主义(篇幅冗长、拒绝节拍与传统旋律)。
70 年代末至 80 年代初的工业音乐先驱,以环境声、非线性结构与“非音乐”声源进行创作。
1980 年代:语言诞生
制作人开始系统化地处理低频层、真实空间声学与宏大的混响;同时,现场录音与后期处理成为常规做法,采样“声源”被隐藏于纹理之中。
1990 年代:场景自我识别
出现“黑暗”氛围与孤绝主义(isolationism)的术语——一种更倾向于疏离而非安抚的音乐。至 90 年代中期,这些理念在合辑与评论中定型,确立其为独立方向。
2000–2020 年代:电影化与媒介
场景向电影/游戏的声音设计靠拢,涌现带有鲜明策展视角的厂牌—“学院”;专辑越来越像“无画面的概念电影”般构建。
与经典氛围音乐的差异
 
参数经典氛围Dark ambie...
Roland TR-808 —— 改变了音乐的传奇鼓机。
Roland TR-808 Rhythm Composer 不只是鼓机,它是一个文化现象——其声音永久改变了 流行乐、嘻哈、电子音乐,以及 20 世纪末的整片声音版图。
由日本 Roland Corporation 于 1980 年推出,TR-808 从地下场景一路走向全球流行舞台,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
诞生故事
在 Roland Jupiter-4 合成器成功之后,工程师、Roland 创始人 生田朗(Ikutaro Kakehashi) 希望做出一台便携的节奏设备,既能替代鼓手,又要有自己的个性。TR-808 采用的是模拟合成而非采样,因此拥有独特的音色:机械、深沉,同时又带着“温度”。
起初 808 并不好卖:制作人嫌它“太人工”。但很快,正是这种“非自然”的质感,反而成了它的招牌。
成为永恒的声音
808 以其低沉轰鸣的底鼓(booming kick)、干脆利落的军鼓(snappy snare)、清脆的踩镲与金属感打击而闻名。它创造出完全不同于原声鼓组的调色盘,却与“未来的节奏”天衣无缝。
“808 不是在模仿鼓,它是把鼓重新发明了一遍。”
让 808 封神的风格与艺人
 
风格艺人 / 代表作
 
Electro
Afrika Bambaataa — Planet Rock(1982)
Hip-Hop
Run-D.M.C., Beastie Boys, Kanye West(Love Lockdown), Outkast(The Way You Move)
Pop
Whitney Houston — I Wanna Dance with Somebody;Marvin Gaye...
Breakstep——连接 Garage、Drum’n’Bass 与 Dubstep 的桥梁。
Breakstep —— 1990年代末至2000年代初英国电子音乐场景中的一个子流派,融合了 2-step garage、breakbeat 与 drum’n’bass。 它成为旧派 UK Garage 与新方向——dubstep——之间的过渡阶段,奠定了后者的节奏骨架与低频能量。
起源与发展
1990年代末,伦敦。 在 UK Garage 繁盛之后,DJ 开始尝试更为强硬、更加“粗粝”的声音,加入断裂鼓点与深沉低频。
Breakstep由此出现——一种更具攻击性的 garage 形态,受 breakbeat jungle 启发。
关键场地——FWD>>、Plastic People;风格在 Oris Jay、Zed Bias、DJ Hatcha、Benga 等人的演出中逐步定型。
Breakstep 是 garage 邂逅 jungle 的声音——低频走到舞台中央。
典型特征
 
元素描述
 
速度
130–138 BPM
节奏
断裂(breakbeat),并吸收 2-step garage 要素
低频
厚重的 sub-bass,受 drum’n’bass 影响
氛围
阴暗、都市、地下
合成
常用模拟器材,带“脏”滤波;wobble-bass 常见
人声
少于 garage;若出现,多为沙哑采样或 MC 插段
代表艺人
Oris Jay (Darqwan)
Zed Bias (Maddslinky)
El-B
Benga
DJ Hatc...
Euro Trance——2000年代的史诗、旋律与能量。
Euro Trance 是1990年代末与2000年代初最具辨识度的电子音乐子流派之一。 它融合了eurodance 的旋律性、trance 的氛围感以及欧洲俱乐部场景的强劲能量。
这是一种关于欣快与光感的音乐——旋律让你不由举起双手,鼓点直击心口。
起源与发展
1990年代中期——Trance 在欧洲(尤其德国与荷兰)迅速走红。 制作人开始把带有欧洲流行质感的 eurodance与trance 的旋律结构结合在一起。
1996–1998 年间出现了首批 Euro Trance 经典曲目:
Sash! – Encore Une Fois,
Robert Miles – Children,
DJ Quicksilver – Bellissima,
ATB – 9 PM (Till I Come)。
2000年代,风格在以下艺人推动下达到巅峰:Alice Deejay、Fragma、Ian Van Dahl、Sylver、Lasgo、DJ Sammy、Milk Inc.
声音特征
 
元素特性
 
速度
130–140 BPM
旋律
充满欣快感,常以钢琴与合成器线条为主
人声
多为女性嗓音,情绪饱满,主题围绕爱与希望
节拍
标准 4/4,质感厚实,配以柔和低频与明亮打击
气质
通透、uplifting、积极,营造“飞行感”
效果
混响、顺滑滤波、琶音,以及落点前的层层铺垫(build-up)
代表艺人
ATB
Fragma
Alice Deejay
DJ Sammy
Ian Van Dahl
Lasgo
Sylver
Barthezz...
Deep Techno — 声音的催眠与节奏的建筑
Deep Techno(深层科技舞曲) 是一种以深邃的氛围、空间质感与极简主义为基础的科技舞曲子流派。它并不追求速度或攻击性——相反,它是一种声音的沉浸体验,节奏变得冥想般宁静,音乐则化为声波的建筑。
起源与理念
起源: 1990 年代末至 2000 年代初。Deep Techno 起源于 底特律科技(Detroit Techno)、Dub Techno 与 氛围音乐(Ambient) 的融合。
主要影响者:Basic Channel、Maurizio、DeepChord、Rod Modell、cv313、Fluxion、Monolake。
其美学核心在于空间、留白与深度——用空气、回声与柔和低频取代密集的鼓点。
Deep Techno 不是舞蹈,而是一种心境。它是内在旅程的声音轨迹。
声音特征
 
元素描述
 
节奏(Tempo)
120–130 BPM,但由于长回声与延迟效果,听感更慢
节拍(Rhythm)
极简结构,打击乐稀疏,节奏感柔和
低音(Bass)
深沉、温暖、流动——营造“水下”般的空间感
氛围(Atmosphere)
朦胧、抽象、催眠般的空间氛围
乐器(Instruments)
模拟合成器、现场录音、噪音纹理、磁带延迟(tape delay)
调性(Tonality)
多为小调,融合 drone 与 ambient 元素
代表艺人
DeepChord(Rod Modell & Mike Schommer)
Basic Channel(Moritz von Oswald & Mark Ernestus)
CV313
Fluxion
Grad_U
Varian...
Indietronica — 独立音乐与电子乐的融合
Indietronica(独立电子) 是一种将独立吉他音乐(独立摇滚、独立流行)与电子质感和合成器音色融合的音乐流派。 它诞生于1990年代末至2000年代初,当时独立乐队开始尝试数字技术与电子美学,同时保留着忧郁而真挚的音乐表现力。
起源与发展
根源: 在经历了英伦流行(Britpop)和Trip-hop的兴盛之后,1990年代的音乐人开始寻求新的表达形式——更少商业化,却更具科技感。
许多乐队开始结合模拟合成器、鼓机与极简吉他旋律,创造出独特的声音空间。
早期代表包括 The Postal Service、Hot Chip、The Notwist、Lali Puna、Broadcast 和 M83。
该流派迅速成为2000年代“智慧型”流行音乐的象征——具有电影感的音景与DIY美学。
声音与特征
有机与电子的融合: 吉他、人声、模拟合成器、鼓机与采样。
氛围: 梦幻、忧郁、私密。
节奏: 通常为中速(90–120 BPM),节拍柔和,结构清晰。
主题: 孤独、数字时代的隔离、科技时代的情感。
声音风格: 接近 合成流行(synth-pop)、chillwave、dream pop,但更“人性化”,带有lo-fi特质。
代表艺术家
M83 —— 史诗般的音景与城市浪漫。
The Postal Service —— 该流派的经典代表作(Such Great Heights)。
Hot Chip —— 轻快、舞动且富有智慧的电子流行。
LCD Soundsystem —— 后朋克能量与合成器情感的结合。
Pass...
布鲁斯 —— 灵魂、道路与自由的音乐。
布鲁斯(Blues) —— 是现代音乐中最古老、最具影响力的流派之一。诞生于 19 世纪末的美国南部非裔社区,它成为了 摇滚、爵士、灵魂乐、节奏布鲁斯(R&B) 以及全球音乐文化的重要基础。
这是一种诉说痛苦、希望与内心自由的音乐——用最朴实的语言表达最深的情感。
起源与历史
19 世纪末,美国密西西比三角洲: 布鲁斯起源于非裔美国人的 灵歌(Spirituals)、劳动号子(Field Hollers) 和 工作歌曲(Work Songs),这些歌曲曾由棉花种植园上的奴隶和工人传唱。
核心要素:
布鲁斯音阶(Blue Notes——降低的三、五、七级音);
12 小节和弦结构;
真诚的歌词,表达爱情、孤独、奋斗与旅途。
早期传奇人物:
W.C. Handy —— “录制布鲁斯之父”;
Robert Johnson、Charley Patton、Son House —— 三角洲布鲁斯的代表人物;
传说罗伯特·约翰逊在十字路口把灵魂卖给了魔鬼,只为成为最出色的吉他手。
声音与风格
元素描述
 
结构
12 小节布鲁斯(I–IV–V 和弦)
乐器
原声/电吉他、口琴、钢琴、低音提琴
情感
忧郁、思念、希望、自由
人声
低沉沙哑、拖长的唱腔,常带有“哭泣”感和即兴发挥
蓝音(Blue Notes)
略微偏离标准音高的“哭泣”音色,营造出灵魂般的张力
主要布鲁斯风格
风格 / 流派特点代表艺人
 
三角洲布鲁斯(Delta Blues)
独奏形式,原声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