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cesynth —— 80 年代电子音乐风格,融合 Italo Disco、Synthpop 与 Space Music。包含对风格特征、BPM、代表艺人(Laserdance、Koto)及当代声响的详细介绍。
Spacesynth 是一種誕生於 1980 年代的 電子音樂風格,位於 Italo Disco、Synthpop 與 Space Music 的交匯點。
它以閃耀的琶音、溫暖的類比合成器與綿延不絕的旋律,承載人類對星辰、未來與科技的幻想。
起源與靈感
Spacesynth 於 1980 年代中期在歐洲興起——那是 VHS 科幻影片、雷射燈光秀與家用合成器剛剛普及的年代。
受宇宙美學以及 Jean-Michel Jarre、Vangelis 等電子聲景啟發,Raymond Donnez (Don Ray)、Laserdance、Koto、Cyber People、Hypnosis 和 Proxyon 等製作人開始創作充滿太空奧德賽氣息的器樂作品。
這個風格可視為 Italo Disco 的自然延伸——去除了大部分人聲,更專注於合成器節奏與宇宙主題。
風格塑造
不同於重點在舞池的 Italo,Spacesynth 更接近電影配樂——擁有篇幅較長的器樂段落、無盡旅程的氛圍,以及標誌性的 「space arpeggio」:高速反覆的音符,營造出飛行的錯覺。
主要聲音特徵:
-
速度: 110–125 BPM
-
鼓組: 電子鼓機(Roland TR-808、LinnDrum)
-
貝斯: 由音序器驅動的正弦波或方波低頻
-
合成器: Roland Jupiter、Juno、Korg Polysix、Yamaha DX7
-
旋律: 抒情、夢幻,多為小調走向
-
效果: 延遲、移相(phaser)、太空殘響
經典藝人與代表項目
-
Laserdance — 公認的先驅與標竿,專輯 Future Generation (1987) 被視為 Spacesynth 的經典範本。
-
Koto — 帶來如 Visitors、Jabdah 等代表作的計畫。
-
Cyber People — 以濃厚太空敘事著稱的氛圍作品(Polaris、Void Vision)。
-
Hypnosis、Proxyon、Galaxy Hunter、Vanello — 延續並拓展此風格的創作者。
之後又出現一批受復古太空意象啟發的新世代項目:Mindflair、Dyva、Amorphous、SynthOne、Spacehawk、Dreamtime、Stellarscape 等。
視覺美學
Spacesynth 同時也是一個 復古未來主義世界觀:
-
霓虹線條、星際公路、遙遠星系;
-
機器人、發光控制台、太空頭盔;
-
專輯封面常令人聯想到 80 年代科幻電影海報(如 Tron、Blade Runner、Starcrash)。
這種視覺語彙啟發了從 Retrowave 到 Synthwave Art 等整個美術流派。
當代聲響
隨著 2000 年代復古電子風潮興起,Spacesynth 也迎來再度復興。
新的廠牌與同好社群(如 SPACESYNTH.RU、Hyperspace Records)出現,越來越多製作人將老式合成器與現代 DAW 製作技術結合。
如今 Spacesynth 被廣泛運用於:
-
復古或復古風格電玩配樂,
-
以 Star Wars、Mass Effect 等為題材的同人混音,
-
ambient 與 chillout 類型作品。
有趣的小事
-
該風格常被視為 Italo Disco 的器樂分支。
-
許多早期作品僅發行於黑膠與卡帶格式。
-
不少曲目具備完整敘事感,如無台詞的「科幻電影配樂」。
-
Spacesynth 在 波蘭、荷蘭與前蘇聯 曾特別受歡迎,常在 80 年代末電台節目中出現。
為什麼我們喜歡 Spacesynth
- 因為它喚起對 VHS 時代與街機遊戲的懷舊情感;
- 因為它真誠地相信音樂是宇宙的語言;
- 因為那些旋律,怎麼聽都聽不膩。
Spacesynth 是一種音樂,在其中,每一個音符都正穿越星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