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mo Maas 是享誉全球的德国DJ、音乐制作人和作曲家,被认为是1990年代至2020年代电子音乐界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音乐涵盖 Techno、Deep House、Breakbeat 以及 Progressive House 等风格,标志性的声音融合了实验性、旋律感与强劲节奏。
早年经历
Timo Maas 于1969年7月27日出生于西德。父母离异后,他随母亲搬到小镇 Bückeburg(比克堡)。从小热爱音乐,收藏唱片、梦想拥有鼓和吉他,但最终选择了DJ之路。13岁时便开始在学校派对上打碟,17岁购买了第一套专业唱盘设备。
中学毕业后,他和当时的许多德国青年一样,在服兵役与社会服务之间做出选择。Timo选择了后者,担任志愿者,为残障人士配送餐食。之后,他在咖啡馆和手机店兼职,同时不断打磨DJ技巧并进行声音实验。
职业起点与早期成功
上世纪90年代初,他参加了多场大型Rave派对,这成为职业生涯的重要转折点。1992年,他首次登上大型音乐节舞台。到90年代中期,他开始发行原创作品。首支单曲 《The Final XS》(1995年)标志着他正式步入电子乐坛。第二支作品与Gary D.合作发行,这也让Timo成为汉堡知名俱乐部 The Tunnel 的驻场DJ。
90年代末期,他使用多个艺名探索不同风格,其中最著名的化名之一是 Orinoko,以此名发行的单曲 《Mama Konda》 成为俱乐部经典曲目。
走向世界舞台
1999年,Timo为Azzido Da Bass的作品 《Doom’s Night》 制作的Remix成为他事业的突破点。该混音仅耗时数小时便完成,却迅速成为全球夜店的热门曲目,为他赢得国际声誉。此后,他发行了合辑 Music for the Maases Vol. 1 和 Connected,收录了多首在世界各地舞池播放的原创与混音作品。
专辑与合作
首张录音室专辑 《Loud》(2002年)巩固了他的成功,收录热门单曲 《To Get Down》,并被选为电影与游戏 FIFA Football 2004 的原声之一。第二张专辑 《Pictures》(2005年)则展现出更具实验性的声音风格,与 Kelis、Brian Molko(Placebo)、Neneh Cherry 和 Finley Quaye 等艺人合作。
2013年,他推出第三张专辑 《Lifer》,继续探索Techno、House与实验电子之间的边界,代表作包括 《Train in My Kitchen》 和 《Articulation》。
2020年至2024年间,Timo持续发行单曲与混音,曾为 Paul Oakenfold、Booka Shade、DJ Hell 等艺人制作混音,并与 Martin Buttrich 共同经营厂牌 Rockets & Ponies,持续推出优质俱乐部作品。
音乐风格
Timo Maas 以将强劲的Techno节拍与Funk律动、深沉低音及现场乐器元素相融合而闻名。他的音乐常被称为 “打击乐放克Techno(percussive funk techno)”,而他本人则将其定义为 现代电子音乐,即 “Sound of Maas”。
影视与媒体
他的音乐常被用于电影、广告及电子游戏。代表作 《To Get Down》 曾出现在电影 《偷天换日(The Italian Job)》、《Riders》 以及Nike和Heineken广告中。近年,他的作品也频繁出现在Netflix与Amazon Prime的剧集中。
与Martin Buttrich的合作
自1997年起,Timo与制作人 Martin Buttrich 长期合作,共同在汉诺威建立录音室,为国际艺人打造原创与混音项目。Timo称他为“技术天才”,两人音乐理念默契且直觉同步。
近年动态(2020–2025)
近年来,Timo Maas活跃于 Time Warp、Awakenings、Sonus、EXIT 等大型电子音乐节,并通过YouTube和Mixcloud发布现场与播客。他也是柏林与伊比萨俱乐部 DC-10 与 Pacha 的常驻DJ。
他持续推广“有机Techno”理念——将模拟乐器、现场演奏与现代制作技术相结合。2024年,他在采访中透露正在筹备一张全新专辑,预计于2025年发行。
个人生活与兴趣
尽管享有国际声誉,Timo依然谦逊低调,常驻德国,喜爱宁静生活,并梦想开设一家主打农家料理的餐厅。他收藏超过 3万张黑胶唱片 和丰富的葡萄酒,是音乐与美食文化的忠实爱好者。
音乐遗产
Timo Maas 是塑造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欧洲俱乐部文化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对Techno与House发展的贡献获得多项奖项与业内赞誉。他的Remix、现场与原创作品仍被视为电子音乐的品质标杆,激励着新一代制作人。